航天器工程

  • 浅论空间科学实验的工程实施——从实践5号卫星空间流体实验谈起

    胡行毅;

    从实践5号卫星两层流体微重力科学实验探讨我国空间科学实验的工程实施。分析了和空间科学实验有关的工程问题,指出空间科学实验应紧密结合工程技术与航天技术的工程实施可行性,需要有很强的空间工程背景。

    2000年02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3 ]
  • SGCMG控制的三轴稳定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建模

    关晓东;曲广吉;

    建立以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SGCMG)为航天器控制执行机构的三轴稳定航天器动力学模型。首先建立SGCMG控制的航天器姿态动力学方程;然后分析了SGCMG的多种组合构形及其雅可比矩阵的奇异性问题;最后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避免奇异性的方法。

    2000年02期 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0 ]
  •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几个发展方向

    张润宁;

    针对军事领域的应用,介绍了未来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paceborne SAR)的几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包括能三维成象的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星载SAR的动目标检测、星载超宽带SAR、多频多极化星载SAR和分布式星载SAR。对从事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及卫星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0年02期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4 ]
  • 返回式卫星轨道设计

    范秦鸿;

    返回式卫星轨道设计方法,是在我国发射并回收成功16颗卫星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并参考了已经制定的各类有关轨道设计标准,包含了有轨道控制和无轨道控制返回式卫星轨道设计方法。对涉及的各项工作,都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包括轨道设计任务、设计依据、轨道参数的选择、摄动因素的考虑、轨道控制策略的制定、设计程序和设计方法以及发射窗口的设计计算方法。

    2000年02期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1 ]
  • 航天器地面测试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

    朱维宝;王庆成;王宪文;

    分析了航天器地面综合测试监控管理系统的特点和任务,并对本系统进行了体系结构设计和软、硬件开发。其专用测试语言为航天器自动化测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和通用性。

    2000年02期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4 ]
  • 通信卫星转发器频率指标的分析

    张中亚;

    主要对目前通信卫星通信转发器中频率指标的几种不同定义进行了分析,根据均方根值计算理论以及结合实际的测量经验,找出了几种频率指标之间的数学关系,为通信卫星总体设计提供实用的计算方法。

    2000年02期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8 ]
  • 空间碎片减缓措施及其研究对策

    罗刚桥;

    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有限的太空资源,必须减少或清除太空垃圾。在人类尚无有效回收手段的情况下,考虑利用现有的技术提出一些空间碎片的减缓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对空间碎片减缓应采取的对策。

    2000年02期 4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2 ]
  • 网络信息安全

    葛之江;俞盈帆;何之蕾;王乃东;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发展极为迅猛,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种趋向。在探讨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服务潜力的同时,介绍了国际上利用网络开展网络信息战的一些情况,并对我国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几点建议。

    2000年02期 5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7 ]
  • 科学家们在火星及其它星球上寻求生命证据

    赵见明;

    <正> 随着火星表面取样返回计划的即将实施,科学家们探索太阳系内的地外生命行动开始迈向更远的星球,据说:火星不应是探索的驻足点,木星的卫星、土星还有小行星和彗星也具有探测的价值。火星表面取样计划是由美国和法国合作,计划2003年开始向火星发射一系列软着陆探测器,每次将取回几百克的火星表面物质,但该计划由于美国的“火星探路者”探测器失败而将拖

    2000年02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0 ]
  • 下载本期数据